鸭脖体育官网网址
鸭脖体育官网网址
你的位置:鸭脖体育官网网址 > 新闻动态 > 年轻人不爱交养老金?郭树清反问:他们不养老吗?不能只顾眼前

年轻人不爱交养老金?郭树清反问:他们不养老吗?不能只顾眼前

发布日期:2025-04-13 13:02    点击次数:201

“年轻人不养老吗?”原中国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在博鳌亚洲论坛上的反问,像一记重锤击中了当代社会的隐痛。随着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突破18.7%、个人养老金账户开通量超6000万却实际缴费率低迷的数据曝光,一场关乎14亿人未来的养老困局正在浮出水面。

一、三支柱失衡:养老体系的“跛脚”现状

我国养老保险三支柱体系正面临结构性危机。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覆盖10.5亿人,却因现收现付制陷入“年轻人养老人”的循环困局;第二支柱企业年金仅覆盖7000万人,沦为少数国企的“特权福利”;而被寄予厚望的第三支柱,尽管试点城市达36个,但账户资金平均缴存额不足2000元,暴露出制度设计的深层矛盾。

在深圳某科技公司,28岁的程序员李阳算了一笔账:每月房贷1.2万元、育儿支出8000元,个税专项扣除后,购买个人养老金仅能节税540元。“与其锁定资金30年,不如多报两个编程培训班。”他的选择折射出当代年轻人的现实困境——在房价、教育、医疗的新三座大山挤压下,养老储备被迫让位短期生存。

二、信任危机背后的代际裂痕

更深层次的矛盾在于制度信任的流失。某社交平台上“养老金2035年将耗尽”的话题阅读量突破3亿次,清华大学《代际养老观念调查报告》显示,90后群体中仅34%相信现行养老体系能保障晚年生活。这种集体焦虑源自双重压力:既要承担当前家庭“四二一”结构的赡养重担,又对未来的制度可持续性心存疑虑。

资本市场的数据更具说服力。商业养老保险产品年均收益率长期徘徊在3%-4%,跑输通胀成为常态。与之形成对比的是,年轻人将30%的可支配收入投入基金、股票等高风险投资,试图通过“自我养老”突破制度局限。这种用脚投票的行为,本质上是对传统养老模式的无声抗议。

三、破局之路:重构养老制度的可能性

解决困局需要制度创新的勇气。德国“里斯特计划”通过财政补贴使第三支柱参与率提升至68%,日本iDeCo计划允许自主投资组合,这些经验值得借鉴。当前亟需打破三个僵局:税收优惠从“定额扣除”转向“按收入比例动态调整”,投资渠道引入REITs、养老目标基金等多元选项,账户管理建立“部分提前支取”的应急机制。

更深层的变革在于社会契约的重塑。杭州试点的“时间银行”互助养老模式已吸引12万志愿者,95后群体通过照护老人累积服务时长,探索代际反哺的新可能。这种将人力资本转化为养老储备的创新,或许能为制度转型打开新窗口。

结语:在解构中重建养老共识

郭树清的诘问背后,是老龄化社会不可回避的终极命题。当人均预期寿命突破78.2岁、健康老龄期延长至15年以上,养老已不仅是经济问题,更是关于生命价值的重新定义。或许答案不在于强制年轻人缴费,而是构建一个兼容现实压力与未来期许、平衡个人选择与社会责任的弹性制度。毕竟,真正的养老安全网,需要建立在代际互信而非代际博弈的基础之上。